
汪洋
不负青春廿九龄,硝烟战火写人生。
南京请愿豪情壮,泺水为文意气横。
一曲红歌传禹甸,几封家信说离情。
拼将碧血三千丈,杀尽东洋鬼子兵。
汪 洋(1913年—1942 年),原名之正,又名汪波,字心斋,山东东阿人,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毕业,1936年初加入东北军,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8年初建立“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”。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先后任团长、支队政治部主任、旅政治部主任、旅政治委员、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。1942 年10 月牺牲,年仅29岁。2014年被民政部授予“著名抗日英烈”称号.抗日战争爆发后,汪洋和谷牧等人来到山东发展抗日武装,1938年初建立“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”,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鲁南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。2月,部队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三团,汪洋任团长。汪洋率领三团纵横驰骋在鲁中抗日战场上,取莱芜,战滕县,反击秦启荣,痛歼申从周,抗击日伪军。同年7月,四支队二、三团合并为二团,汪洋任政委,率部转战鲁中、鲁南山区。10月,由于战功卓著,二团荣膺“钢二团”称号。1939年秋,汪洋任四支队政治部主任,8月任第一旅政治部主任。1941 年夏,任第四旅政治委员。不久,任中共泰山地委书记兼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。1942 年10 月17日,日军集结6000余人分六路合击泰山抗日根据地,汪洋率部与敌人激战,奋力突围,连续击退了数十倍于我的敌人的四次进攻,歼敌180余人,却终因众寡悬殊,无法突围。汪洋誓死不当俘虏,处理掉携带的文件后饮弹自尽,以身殉国。汪洋牺牲后,八路军总部立即电告全军致哀。新中国成立后,中共山东省委、省政府将汪洋遗体迁葬至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。
评论